寒流持續發威,近幾天低於10度以下酷寒,要特別留意心腦血管疾病。
急性心肌梗塞、心臟病、中風風險、猝死…等急性病症恐因氣溫下降或溫差大,造成血管收縮、血壓上升而好發。根據衛福部112年國人死因統計,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位居第2名及第4名,奪走約3.6萬條生命。
面對氣溫下降及早晚溫差大,生活上要加強留意身體局部的保暖,維持適度的運動和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,避免情緒太大波動,飲食遵守「三低一高」原則。有三高慢性病者也要定期量測血壓、血糖,並遵照醫囑服用藥物。
▋ 三高、肥胖、心臟病史及特定族群需謹慎以對
當環境溫度降低時,身體為了保暖所以血管比較容易會收縮,收縮之後可以避免熱能的散失、維持身體的溫暖。
但當血管收縮後,血管的阻力增加,血液要通過就要花費更大的力氣,這時血壓就會上升。
血管收縮、血壓上升,心臟的負擔增加的時候,就會需要更多的氧氣跟營養素來支撐心臟的工作量。
供應心臟輸送的血管系統叫做「冠狀動脈系統」,心臟每次把血打出去的時候,都是打到主動脈,然後循環到全身,我們的身體全身細胞就可以得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素。
血管會隨著年紀的增加,用久了之後慢慢會有一些狹窄、阻塞的情況,就像我們家裡的水管一樣,用久了水管壁上就會卡一些髒東西,這樣的現象稱為「血管老化」。血管老化除了可能會有狹窄、阻塞情況外,也會越來越失去彈性,演變成動脈硬化的風險。
當動脈血管老化硬化,加上天氣冷血管收縮,讓血管更狹窄,就容易產生阻塞的情況,阻塞發生在身體不同的部位,可能就會出現以下症狀:
- 發生在冠狀動脈: 造成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。
- 發生在腦部: 使腦部血流不足而造成頭痛、頭暈、單側無力、急性中風。
- 發生在腳部: 可能會缺血壞死,要靠截肢來保命。
以下的危險因子,更容易加重動脈硬化阻塞風險:
- 高脂血症: 血脂異常包含三酸甘油脂、膽固醇過高,一般被認為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因。
- 糖尿病: 高血糖可能加速全身動脈硬化,也會引起高血壓、高脂血症等併發症。
- 高血壓: 長期高血壓會讓體內血管漸漸變硬,使得血管越來越狹窄,也相對的需要更大的血壓來輸送血液,造成惡性循環。
- 腹部肥胖: 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、女性超過80公分,容易可能內臟脂肪偏高,與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程度的關係。
- 抽菸: 抽菸會增加心肌梗塞的機率。一般香菸含有4000多種有害物質及170種致癌物質,每天吸菸會慢慢累積損害肺和血管,癌症風險也會增加,尤其是肺癌、口腔癌、鼻咽癌、食道癌,並提高肝癌、膀胱癌的機率。電子菸也含有上百種有害物質及好幾十種致癌物質,也容易引發氣喘。
- 過勞壓力大: 當工作量大、工作時間長或超過能力負荷時,會產生過勞的狀況。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過勞的標準: 覺得精疲力盡、非常疲倦的感覺,對工作產生憤怒或厭惡的負面情緒,產生壓力讓工作效率降低。
壓力增加的情況下,身體的壓力賀爾蒙分泌增加,這時血壓會暫時上升以面對壓力。如果過勞持續延續,那身體會一直處於血壓高的狀態,如此就容易讓血管受損,久而久之血管就會產生彈性疲乏、狹窄和阻塞的情況。
當我們要應付壓力時,身體需要足夠的能量,就會讓血糖上升;長期處於高壓,血糖一直維持高檔,同樣會讓血管受損。 - 年紀大的人: 血管會隨著年紀增加慢慢變得較為狹窄,所以年紀大的人在天氣冷時更要特別預防心血管的風險。
▋ 一天當中最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的三個時刻
低溫會引起血管收縮,導致血液流動性不佳、血壓上升,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。上述具有高危險因子的民眾都要特別小心,尤其是以下三個時刻:
- 淋浴時: 天氣冷淋浴容易讓血管因為溫差過大而急遽收縮,導致血壓不穩,引發心臟病。建議在淋浴時注意調節水溫,先從四肢開始沖水,避免直接沖洗頭部和胸口。浴室應保持溫暖,可藉由電暖器或空調來維持浴室溫度。
- 早晨起床時: 早晨通常氣溫低、血壓此時的波動也是最大。剛起床時因為猛然從溫暖被窩接觸到冷空氣,容易讓血管收縮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。建議起床時動作要緩慢,先活動四肢讓身體適應,再慢慢起身並馬上添加保暖衣物。
- 外出時: 從溫暖的室內走到寒冷的室外,劇烈溫差容易讓血管快速收縮,增加心血管壓力。建議出門時先做好保暖措施,尤其是頭頸、四肢等末端部位,可添加帽子、口罩、圍巾及手套防寒,並可搭配發熱內衣褲增加保暖性。
▋ 天氣冷時保健小妙招
- 多喝溫開水: 減少或預防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的情況發生,多喝溫開水是一個好方法。當溫開水喝下去,身體就溫暖了、血管也會比較放鬆,血液的迴流也會比較順暢,比較不會那麼粘稠。所以在天氣寒冷時每天都要慢慢補充喝溫開水。
- 活作息正常,避免熬夜: 身體在晚上睡覺會做自我修復。所謂的秋收冬藏,是指冬天是比較需要多休息的季節,至少要有6.5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,並依據自己的需求做調整,盡可能睡飽。
- 天冷溫差大,特別注意身體局部的保暖: 天氣寒冷時要特別注意保暖,特別是脖子和手腳容易會涼,有保暖的話血管就會比較放鬆,手腳溫暖了血管放鬆,血壓就會比較平穩。
- 早上睡醒下床前暖和四肢立即穿上保暖衣物: 早晨通常氣溫低、血壓此時的波動也是最大。剛起床時因為猛然從溫暖被窩接觸到冷空氣,容易讓血管收縮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。建議起床時動作要緩慢,先活動四肢讓身體適應,再慢慢起身並馬上添加保暖衣物。
- 適度的運動(避免清晨低溫): 冬天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且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正向的影響,除了可以改善三高外,也能減重、提升免疫力。有些老人家喜歡晨運,在氣溫低的時候要特別小心,如果當寒流來的時候記得要穿戴保暖衣物如圍巾、帽子再出門,或是在家動一動就好,不要讓身體的溫差太大,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。
- 飲食遵守三低一高原則: 心血管疾病患者,飲食盡量要遵照三低一高原則: 低油、低糖、低鹽、高纖,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,建議控制身體質量指數(BMI)在18.5~24之間,腰圍的部分,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,女性小於80公分。
- 避免情緒太大波動: 過度的情緒起伏容易造成心血管或腦血管的意外。遇到生氣難過的事,盡可能去調適這些情緒,讓自己的心情回覆到比較平靜的狀態;或是深呼吸、找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、買東西、轉移情緒或找人抱怨訴苦一下…以維持情緒的正向舒坦。
- 時常量血壓: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建議,18歲以上的成年人,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,因為現在人可能吃的好、動的少,壓力又比較大,所以高血壓的年齡層慢慢地在下降。高血壓有些人可能沒有感覺不舒服,但血壓如果高於120/80以上,就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我們建議要時常量測血壓,才能提早預防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找上你。
- 三高患者按時服藥: 三高患者建議每天按時服藥,不要自己停藥。每天我們吃進去的這些藥,之後都會被我們的腎臟肝臟慢慢代謝掉,所以今天吃的藥明天大部分都已經排掉,不會累積在身體裡面,所以才要每天去維持補充一定的血中濃度,讓它有一定的作用。
▋ 泡湯注意事項
天氣冷很多人喜歡去泡湯,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,泡湯時應謹慎並特別注意以下事項:
- 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,時間勿超過15分鐘,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,周邊血流量遽增,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。
- 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,造成低血壓,因此,泡湯後勿太快起身,以免暈倒發生意外。
- 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,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,避免獨自在個人池,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,錯失黃金治療時機。
- 糖尿病患者、高血壓、膽固醇過高患者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,溫度勿超過40℃,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,一下用熱水,這種方式最危險。因為冷熱溫差大將導致血管急速舒張、收縮,心血管突然收縮或血流受到阻塞,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。
- 剛喝過酒,吃過麻油雞、羊肉爐、麻辣鍋等大餐,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,最好等飯後1.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。因為酒精、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,加上熱水、溫泉刺激,恐怕心臟負荷不了,造成心肌梗塞、中風等意外。
▋ 11種症狀就要馬上就醫
當血管收縮劇烈、血壓上升時,心臟負荷會突然加重,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;血管收縮導致腦動脈硬化時,可能引發急性中風。
當發現以下症狀時,就要馬上就醫:
出現「胸悶、胸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難、噁心、冒冷汗、頭暈、暈厥」等心臟病症狀;
無法做「微笑、舉手、說你好」,恐是中風徵兆!
一旦出現以上症狀,應儘速撥打119送醫,把握黃金治療期。
▋ 注意症狀,平時應積極檢查
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的症狀是突發性的胸痛、胸悶、冒冷汗、噁心、嘔吐、眩暈、急喘等,甚至出現呼吸困難、血壓下降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檢查,別等到更嚴重的心律不整、心臟跳停等需要急救時才就醫。
心肌梗塞發作未及時就醫,將會大幅增加猝死的風險。心肌梗塞發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立即就醫,無論是按壓人中、放血等偏方,都不會有所幫助,切勿聽信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。一但有心肌梗塞症狀時,一定要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,以免延誤發生憾事。
平日在家時,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患者,就更應積極測量血壓、血糖、血氧等生理參數,並謹遵醫囑按時用藥,以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,才不會因為天氣突然變冷而造成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意外。
血糖機、血壓機、體溫計、血氧濃度計 是家中必備的簡易醫療器材,可簡單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,每個家庭都應該常備一二,最好全面備齊。
健康是最好最棒的財富,值得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努力追求!
福爾現在也有LINE官方帳號,歡迎有任何問題或醫療器材需求,都可用LINE和我們詢問。
請在LINE加入好友的地方 搜尋ID: @forataiwan
我們最新的優惠和健康資訊都會在這裡與你分享喔!ㅤ